点亮“共融之光”佛山助残在行动
石湾康园为石湾残障人士链接陶艺社会资源,让他们学习传统陶艺。 佛山市残联供图
在禅城石湾的陶艺室里,几名残障学员指尖的泥土正化作承载希望的艺术品;在南海西樵的琴房中,双盲姐妹的钢琴演奏里流淌着母亲陈燕梅的爱与坚持……
截至2024年12月,佛山持证残疾人数约为8.5万人。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让我们通过禅城石湾康园的“陶文化+就业”路径、南海“天使妈妈”陈燕梅的教育守护、顺德曾家乐的公益创业、高明“老友同行”志愿队的助残行动,以及三水“金牌社工”伍韵晴的励志人生,走进感人的助残和自强故事。
这些行动与故事,构筑起一幅残健共融的暖心图景,既展示出佛山对特殊群体的包容与支持,也传递出共同追梦、携手前行的暖心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刘佳伦
◉禅城
石湾康园发掘“陶文化”助残就业
立足佛山石湾“陶艺”资源,禅城石湾镇街道爱家园残疾人康复中心(下称“石湾康园”)开创了一条本土化助残就业新路。
石湾康园以“家庭式服务”理念,致力为残疾人提供温馨港湾,帮助他们提升生活技能,逐步实现自立自强。成立以来,石湾康园不仅通过结合家政服务、非遗文化帮助他们就业,更创新性地将地方特色与残障人士就业需求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石湾特色的“陶文化+就业”新路径。
自2022年8月至今,石湾康园重点结合社区的本土特点和残障人士的就业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开拓岗位,通过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形式帮助残障人士近1.2万人次、增收13.5万余元。
通过与本土长者饭堂、教辅机构等合作,石湾康园开拓了送餐、清洁等家政岗位。同时,石湾康园还成功孵化木版年画非遗文创团,在禅城多地开展非遗课堂,售卖438幅年画、160幅拓印稿。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起,石湾康园开始探索链接陶艺社会资源,让残障人士学习传统陶艺。跟随陶艺大师,学员们不仅深入学习那些流传千年的陶艺,还能亲手制作出一件件充满故事的陶艺品。另外,通过制作展卖“好事花生”陶瓷、石湾公仔等,也让他们实现增收,进一步自立自强。
◉南海
“天使妈妈”逆光前行
“天使妈妈”是佛山市南海区西樵中心小学教师陈燕梅的另一个名字。
面对命运的挑战,陈燕梅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以母亲的智慧和坚韧,为她的两个双胞胎失明女儿照亮了前路。
她坚信知识与兴趣是开启女儿们精彩人生的钥匙。她让两个女儿与同龄孩子一同学习,让她们在普通环境中茁壮成长。
因双目失明,她们的学习之路比常人更为艰难。她在家中精心调整家具布局,鼓励她们通过触摸家具来定位,培养她们的自理能力。令人惊奇的是,在每日的陪伴中她还发现了女儿们的音乐天赋,并引导她们学习钢琴。
在陈燕梅的悉心培养下,两姐妹不仅生活自理,性格活泼开朗,更展现出了多才多艺的风采。在钢琴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后,她们还勇敢尝试古筝、游泳和象棋等多种活动。姐妹俩曾在广东省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和广东省器乐大赛古筝演奏中获一等奖。
2012年,陈燕梅毅然从普通班语文老师转型,投身特殊教育事业。2018年,她发起并组建了“普特共融小组”,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西樵中心小学特教班已发展成超百人的关爱特殊儿童团队。
陈燕梅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不断拓展。2020年,她主动参与凉山州的支教,公开课上为当地教师无私地分享她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宝贵经验,让特殊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人生。
◉顺德
“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用爱筑梦
在佛山顺德,曾家乐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助残事业的一张名片。
作为佛山市顺德区威权康复服务中心主任,曾家乐以其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热忱,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也是佛山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曾家乐的助残故事始于2009年。暨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他,没有选择常规的职业道路,而是带着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开始了他助残的事业。他从帮特殊儿童换尿布、洗脚的小事做起,逐渐深入到残障康复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中。面对初期的困难和挑战,曾家乐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一家一户走进残疾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存和心理状况,与他们建立联系。
2012年,他创办了顺德“共融艺术咖啡屋”,为精神康复者与智力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次年,他又先后开办了北滘镇“甜梦成真”甜品店、杏坛镇“爱简约”烘焙坊、杏坛镇“老友记”汽车美容服务店等,让各类残障人士能够通过就业培训,最终回归社会公开就业,自力更生。他说:“这些小店不以营利为目的,所获得利润仅用于慈善。”
近年,曾家乐在顺德区威权康复中心的管理岗位上,不断完善管理、改进服务、提升技术、挖掘内部潜力。目前,顺德区威权康复服务中心特殊儿童恒常服务对象已经增至300多个,残障人士恒常服务对象已增至700多个。
目前,顺德区威权康复中心的服务已实现镇街全覆盖,并建立了区级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镇街康复中心、村居康复站、居家康复四级服务体系。2019年中心被评为“广东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高明
“老友同行”架起残健共融桥梁
“大多数残疾人不愿外出,与社会脱节。”佛山市粤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在摸排高明区残疾人情况后有了这一发现。
于是,他们决定从身边服务的残障人士开始,一步步引导,组建残疾人志愿队,通过组织互助帮扶活动,相互影响激励,促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故而,2020年,“老友同行”志愿服务队(下称“老友同行”)得以成立。
“老友同行”以残障人士为主,同时面向残障人士群体招募志愿者。曾经“在家里没事做,只爱玩手机”的“老友同行”的队长阿联,一度对生活很迷茫。在志愿者们持续的帮助下,他逐渐打开心扉,勇敢迈出家门,投身志愿服务。如今,他更自信,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交流圈,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志愿队。
经多年发展,“老友同行”从最初的5名志愿者,到如今已拥有53名稳定成员,其中残障人士志愿者有30多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社会贡献着力量。
今年以来,“老友同行”开展了技能培训、家政清洁和社区植绿等活动24场,上门探访了残障人士家庭60户,惠及残障人士及社区居民约1275人次。截至11月20日,今年度“老友同行”志愿服务时数达1035小时以上。
◉三水
“金牌社工”用汗水书写不凡人生
她是从赛场上克服万难夺下金牌的残疾人运动员,也是用爱和耐心照亮他人的热心社工——她就是三水区乐平镇公共服务办社工伍韵晴。她用汗水为平凡的人生,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
伍韵晴患有先天性脑瘫,四肢有些不协调。自懂事起,她便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也能察觉到别人异样的眼光。这一度让她感到自卑。
2015年5月,三水区残联来到学校选拔残疾人运动员。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了试训,最终成功加入三水区残疾人田径队。
回忆起第一次参赛,伍韵晴说她非常紧张。发令枪响后犹豫了好几秒才起跑,跳远时好几次连跳远池都跳不进去。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在队友的鼓励下成功下池,并收获人生第一枚奖牌。
这之后,伍韵晴渐渐爱上体育,训练也更刻苦。2017年,她在佛山市残疾人运动会T36女子400米赛事中斩获人生中第一枚金牌。2018年,她正式加入佛山市残疾人田径队,踏上更高赛场。
或许是太想取得好成绩,伍韵晴因训练过度导致膝盖积水。但她没有气馁,而是积极配合治疗并努力参加康复训练。最终,她在广东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中夺得2金3银。
比赛结束后,伍韵晴回归正常生活。她也由“受助者”变成“助人者”。2021年3月,她成为了三水区的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后来成为了一名“双百社工”。在探访困难群众时,除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外,伍韵晴还经常与他们“闲话家常”,以自身故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相关阅读
安顺市残联联合志愿者开展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温情主题活动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安顺市残疾人联合会携手市民政局以及安顺市平凡志愿者公益协会,共同发起了一场旨在提升公众慈善意识、激发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关爱与支持的公益活动。 此次活动由安顺市平凡志
临河区开展“助力‘三北工程’·绿色河套·环保行”志愿服务活动
临河区汇丰学校师生、甘其毛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干部参加。下一步,临河区将持续推进河道环境整治,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共识,组织动员更多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助力‘三北工程’·绿色河套·环保行”志愿
集美心志愿服务队上塘中学分队成立六周年庆 见证志愿力量 传承奉献精神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上塘分队的志愿者们将继续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学校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上塘分队的志愿者们将继续用行动诠释着“奉
黔西市举行“12·5”国际志愿者日示范活动
图为志愿者代表发言。观看了文化文艺志愿者带来的小品《经营有道》、舞蹈《辉煌的中国》等文艺节目,其间穿插了志愿服务和文明培育知识抢答,积极引导市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和志愿服务精
11·8垃圾减量日|深圳多个U站开展主题志愿活动
科学馆U站、水情U站站长陈亚岚老师发挥蒲公英志愿讲师优势,将深圳垃圾减量日的理念与既往志愿服务经验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鲜活化、形象化、立体化,为志愿者们上了一